上一讲我们介绍了 3 个 Spring 编程中关于依赖注入的错误案例,这些错误都是比较常见的。如果你仔细分析的话,你会发现它们大多都是围绕着 @Autowired、@Qualifier 的使用而发生,而且自动注入的类型也都是普通对象类型。
那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也会使用 @Value 等不太常见的注解来完成自动注入,同时也存在注入到集合、数组等复杂类型的场景。这些情况下,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。所以这一讲我们不妨来梳理下。
案例 1:@Value 没有注入预期的值
在装配对象成员属性时,我们常常会使用 @Autowired 来装配。但是,有时候我们也使用 @Value 进行装配。不过这两种注解使用风格不同,使用 @Autowired 一般都不会设置属性值,而 @Value 必须指定一个字符串值,因为其定义做了要求,定义代码如下:
public @interface Value {
/**
* The actual value expression — for example, <code>#{systemProperties.myProp}</code>.
*/
String value();
}
另外在比较这两者的区别时,我们一般都会因为 @Value 常用于 String 类型的装配而误以为 @Value 不能用于非内置对象的装配,实际上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。例如,我们可以使用下面这种方式来 Autowired 一个属性成员:
@Value("#{student}")
private Student student;
其中 student 这个 Bean 定义如下:
@Bean
public Student student(){
Student student = createStudent(1, "xie");
return student;
}
当然,正如前面提及,我们使用 @Value 更多是用来装配 String,而且它支持多种强大的装配方式,典型的方式参考下面的示例:
//注册正常字符串
@Value("我是字符串")
private String text;
//注入系统参数、环境变量或者配置文件中的值
@Value("${ip}")
private String ip
//注入其他Bean属性,其中student为bean的ID,name为其属性
@Value("#{student.name}")
private String name;
上面我给你简单介绍了 @Value 的强大功能,以及它和 @Autowired 的区别。那么在使用 @Value 时可能会遇到那些错误呢?这里分享一个最为典型的错误,即使用 @Value 可能会注入一个不是预期的值。
我们可以模拟一个场景,我们在配置文件 application.properties 配置了这样一个属性:
username=admin
password=pass
然后我们在一个 Bean 中,分别定义两个属性来引用它们:
@RestController
@Slf4j
public class ValueTestController {
@Value("${username}")
private String username;
@Value("${password}")
private String password;
@RequestMapping(path = "user", method = RequestMethod.GET)
public String getUser(){
return username + ":" + password;
};
}
当我们去打印上述代码中的 username 和 password 时,我们会发现 password 正确返回了,但是 username 返回的并不是配置文件中指明的 admin,而是运行这段程序的计算机用户名。很明显,使用 @Value 装配的值没有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。
案例解析
通过分析运行结果,我们可以知道 @Value 的使用方式应该是没有错的,毕竟 password 这个字段装配上了,但是为什么 username 没有生效成正确的值?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解析下。
我们首先了解下对于 @Value,Spring 是如何根据 @Value 来查询“值”的。我们可以先通过方法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#doResolveDependency 来了解 @Value 的核心工作流程,代码如下:
@Nullable
public Object doResolveDependency(DependencyDescriptor descriptor, @Nullable String beanName,
@Nullable Set<String> autowiredBeanNames, @Nullable TypeConverter typeConverter) throws BeansException {
//省略其他非关键代码
Class<?> type = descriptor.getDependencyType();
//寻找@Value
Object value = getAutowireCandidateResolver().getSuggestedValue(descriptor);
if (value != null) {
if (value instanceof String) {
//解析Value值
String strVal = resolveEmbeddedValue((String) value);
BeanDefinition bd = (beanName != null && containsBean(beanName) ?
getMergedBeanDefinition(beanName) : null);
value = evaluateBeanDefinitionString(strVal, bd);
}
//转化Value解析的结果到装配的类型
TypeConverter converter = (typeConverter != null ? typeConverter : getTypeConverter());
try {
return converter.convertIfNecessary(value, type, descriptor.getTypeDescriptor());
}
catch (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ex) {
//异常处理
}
}
//省略其他非关键代码
}
可以看到,@Value 的工作大体分为以下三个核心步骤。
1. 寻找 @Value
在这步中,主要是判断这个属性字段是否标记为 @Value,依据的方法参考 QualifierAnnotationAutowireCandidateResolver#findValue:
@Nullable
protected Object findValue(Annotation[] annotationsToSearch) {
if (annotationsToSearch.length > 0) {
AnnotationAttributes attr = AnnotatedElementUtils.getMergedAnnotationAttributes(
AnnotatedElementUtils.forAnnotations(annotationsToSearch), this.valueAnnotationType);
//valueAnnotationType即为@Value
if (attr != null) {
return extractValue(attr);
}
}
return null;
}
2. 解析 @Value 的字符串值
如果一个字段标记了 @Value,则可以拿到对应的字符串值,然后就可以根据字符串值去做解析,最终解析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字符串,也可能是一个对象,这取决于字符串怎么写。
3. 将解析结果转化为要装配的对象的类型
当拿到第二步生成的结果后,我们会发现可能和我们要装配的类型不匹配。假设我们定义的是 UUID,而我们获取的结果是一个字符串,那么这个时候就会根据目标类型来寻找转化器执行转化,字符串到 UUID 的转化实际上发生在 UUIDEditor 中:
public class UUIDEditor extends PropertyEditorSupport {
@Override
public void setAsText(String text)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{
if (StringUtils.hasText(text)) {
//转化操作
setValue(UUID.fromString(text.trim()));
}
else {
setValue(null);
}
}
//省略其他非关代码
}
通过对上面几个关键步骤的解析,我们大体了解了 @Value 的工作流程。结合我们的案例,很明显问题应该发生在第二步,即解析 Value 指定字符串过程,执行过程参考下面的关键代码行:
String strVal = resolveEmbeddedValue((String) value);
这里其实是在解析嵌入的值,实际上就是“替换占位符”工作。具体而言,它采用的是 PropertySourcesPlaceholderConfigurer 根据 PropertySources 来替换。不过当使用 ${username} 来获取替换值时,其最终执行的查找并不是局限在 application.property 文件中的。通过调试,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这些“源”都是替换依据:
[ConfigurationPropertySourcesPropertySource {name='configurationProperties'},
StubPropertySource {name='servletConfigInitParams'}, ServletContextPropertySource {name='servletContextInitParams'}, PropertiesPropertySource {name='systemProperties'}, OriginAwareSystemEnvironmentPropertySource {name='systemEnvironment'}, RandomValuePropertySource {name='random'},
OriginTrackedMapPropertySource {name='applicationConfig: classpath:/application.properties]'},
MapPropertySource {name='devtools'}]
而具体的查找执行,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代码(PropertySourcesPropertyResolver#getProperty)来获取它的执行方式:
@Nullable
protected <T> T getProperty(String key, Class<T> targetValueType, boolean resolveNestedPlaceholders) {
if (this.propertySources != null) {
for (PropertySource<?> propertySource : this.propertySources) {
Object value = propertySource.getProperty(key);
if (value != null) {
//查到value即退出
return convertValueIfNecessary(value, targetValueType);
}
}
}
return null;
}
从这可以看出,在解析 Value 字符串时,其实是有顺序的(查找的源是存在 CopyOnWriteArrayList 中,在启动时就被有序固定下来),一个一个“源”执行查找,在其中一个源找到后,就可以直接返回了。
如果我们查看 systemEnvironment 这个源,会发现刚好有一个 username 和我们是重合的,且值不是 pass。
所以,讲到这里,你应该知道问题所在了吧?这是一个误打误撞的例子,刚好系统环境变量(systemEnvironment)中含有同名的配置。实际上,对于系统参数(systemProperties)也是一样的,这些参数或者变量都有很多,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,起了一个同名的字符串作为 @Value 的值,则很容易引发这类问题。
问题修正
针对这个案例,有了源码的剖析,我们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决方案了。例如我们可以避免使用同一个名称,具体修改如下:
user.name=admin
user.password=pass
但是如果我们这么改的话,其实还是不行的。实际上,通过之前的调试方法,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原因,在 systemProperties 这个 PropertiesPropertySource 源中刚好存在 user.name,真是无巧不成书。所以命名时,我们一定要注意不仅要避免和环境变量冲突,也要注意避免和系统变量等其他变量冲突,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。
通过这个案例,我们可以知道:Spring 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用的功能,但是这些功能交织到一起后,就有可能让我们误入一些坑,只有了解它的运行方式,我们才能迅速定位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案例 2:错乱的注入集合
前面我们介绍了很多自动注入的错误案例,但是这些案例都局限在单个类型的注入,对于集合类型的注入并无提及。实际上,集合类型的自动注入是 Spring 提供的另外一个强大功能。
假设我们存在这样一个需求:存在多个学生 Bean,我们需要找出来,并存储到一个 List 里面去。多个学生 Bean 的定义如下:
@Bean
public Student student1(){
return createStudent(1, "xie");
}
@Bean
public Student student2(){
return createStudent(2, "fang");
}
private Student createStudent(int id, String name) {
Student student = new Student();
student.setId(id);
student.setName(name);
return student;
}
有了集合类型的自动注入后,我们就可以把零散的学生 Bean 收集起来了,代码示例如下:
@RestController
@Slf4j
public class StudentController {
private List<Student> students;
public StudentController(List<Student> students){
this.students = students;
}
@RequestMapping(path = "students", method = RequestMethod.GET)
public String listStudents(){
return students.toString();
};
}
通过上述代码,我们就可以完成集合类型的注入工作,输出结果如下:
[Student(id=1, name=xie), Student(id=2, name=fang)]
然而,业务总是复杂的,需求也是一直变动的。当我们持续增加一些 student 时,可能就不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注入集合类型了,而是倾向于用下面的方式去完成注入工作:
@Bean
public List<Student> students(){
Student student3 = createStudent(3, "liu");
Student student4 = createStudent(4, "fu");
return Arrays.asList(student3, student4);
}
为了好记,这里我们不妨将上面这种方式命名为“直接装配方式”,而将之前的那种命名为“收集方式”。
实际上,如果这两种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存在,自然没有任何问题,都能玩转。但是如果我们不小心让这 2 种方式同时存在了,结果会怎样?
这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 Spring 很强大,肯定会合并上面的结果,或者认为肯定是以直接装配结果为准。然而,当我们运行起程序,就会发现后面的注入方式根本没有生效。即依然返回的是前面定义的 2 个学生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?
案例解析
要了解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,你就得先清楚这两种注入风格在 Spring 中是如何实现的。对于收集装配风格,Spring 使用的是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#resolveMultipleBeans 来完成装配工作,针对本案例关键的核心代码如下:
private Object resolveMultipleBeans(DependencyDescriptor descriptor, @Nullable String beanName,
@Nullable Set<String> autowiredBeanNames, @Nullable TypeConverter typeConverter) {
final Class<?> type = descriptor.getDependencyType();
if (descriptor instanceof StreamDependencyDescriptor) {
//装配stream
return stream;
}
else if (type.isArray()) {
//装配数组
return result;
}
else if (Collection.class.isAssignableFrom(type) && type.isInterface()) {
//装配集合
//获取集合的元素类型
Class<?> elementType = descriptor.getResolvableType().asCollection().resolveGeneric();
if (elementType == null) {
return null;
}
//根据元素类型查找所有的bean
Map<String, Object> matchingBeans = findAutowireCandidates(beanName, elementType,
new MultiElementDescriptor(descriptor));
if (matchingBeans.isEmpty()) {
return null;
}
if (autowiredBeanNames != null) {
autowiredBeanNames.addAll(matchingBeans.keySet());
}
//转化查到的所有bean放置到集合并返回
TypeConverter converter = (typeConverter != null ? typeConverter : getTypeConverter());
Object result = converter.convertIfNecessary(matchingBeans.values(), type);
//省略非关键代码
return result;
}
else if (Map.class == type) {
//解析map
return matchingBeans;
}
else {
return null;
}
}
到这,我们就不难概括出这种收集式集合装配方式的大体过程了。
1. 获取集合类型的元素类型
针对本案例,目标类型定义为 List
Class<?> elementType = descriptor.getResolvableType().asCollection().resolveGeneric();
2. 根据元素类型,找出所有的 Bean
有了上面的元素类型,即可根据元素类型来找出所有的 Bean,关键代码行如下:
Map<String, Object> matchingBeans = findAutowireCandidates(beanName, elementType, new MultiElementDescriptor(descriptor));
3. 将匹配的所有的 Bean 按目标类型进行转化
经过步骤 2,我们获取的所有的 Bean 都是以 java.util.LinkedHashMap.LinkedValues 形式存储的,和我们的目标类型大概率不同,所以最后一步需要做的是按需转化。在本案例中,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为 List,转化的关键代码如下:
Object result = converter.convertIfNecessary(matchingBeans.values(), type);
如果我们继续深究执行细节,就可以知道最终是转化器 CollectionToCollectionConverter 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。
学习完收集方式的装配原理,我们再来看下直接装配方式的执行过程,实际上这步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就提到过(即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#findAutowireCandidates 方法执行),具体的执行过程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知道了执行过程,接下来无非就是根据目标类型直接寻找匹配的 Bean。在本案例中,就是将 Bean 名称为 students 的 List
了解了这两种方式,我们再来思考这两种方式的关系:当同时满足这两种装配方式时,Spring 是如何处理的?这里我们可以参考方法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#doResolveDependency 的几行关键代码,代码如下:
Object multipleBeans = resolveMultipleBeans(descriptor, beanName, autowiredBeanNames, typeConverter);
if (multipleBeans != null) {
return multipleBeans;
}
Map<String, Object> matchingBeans = findAutowireCandidates(beanName, type, descriptor);
很明显,这两种装配集合的方式是不能同存的,结合本案例,当使用收集装配方式来装配时,能找到任何一个对应的 Bean,则返回,如果一个都没有找到,才会采用直接装配的方式。说到这里,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后期以 List 方式直接添加的 Student Bean 都不生效了吧。
问题修正
现在如何纠正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,就是你一定要下意识地避免这 2 种方式共存去装配集合,只用一个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例如,在这里,我们可以使用直接装配的方式去修正问题,代码如下:
@Bean
public List<Student> students(){
Student student1 = createStudent(1, "xie");
Student student2 = createStudent(2, "fang");
Student student3 = createStudent(3, "liu");
Student student4 = createStudent(4, "fu");
return Arrays.asList(student1,student2,student3, student4);
}
也可以使用收集方式来修正问题时,代码如下:
@Bean
public Student student1(){
return createStudent(1, "xie");
}
@Bean
public Student student2(){
return createStudent(2, "fang");
}
@Bean
public Student student3(){
return createStudent(3, "liu");
}
@Bean
public Student student4(){
return createStudent(4, "fu");
}
总之,都是可以的。还有一点要注意:在对于同一个集合对象的注入上,混合多种注入方式是不可取的,这样除了错乱,别无所得。
重点回顾
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关于 Spring 自动注入的两个典型案例。
通过案例 1 的学习,我们了解到 @Value 不仅可以用来注入 String 类型,也可以注入自定义对象类型。同时在注入 String 时,你一定要意识到它不仅仅可以用来引用配置文件里配置的值,也可能引用到环境变量、系统参数等。
而通过案例 2 的学习,我们了解到集合类型的注入支持两种常见的方式,即上文中我们命名的收集装配式和直接装配式。这两种方式共同装配一个属性时,后者就会失效。
综合上一讲的内容,我们一共分析了 5 个问题以及背后的原理,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,我们不难看出 Spring 的自动注入非常强大,围绕 @Autowired、@Qualifier、@Value 等内置注解,我们可以完成不同的注入目标和需求。不过这种强大,正如我在开篇词中提及的,它建立在很多隐性的规则之上。只有你把这些规则都烂熟于心了,才能很好地去规避问题。
思考题
在案例 2 中,我们初次运行程序获取的结果如下:
[Student(id=1, name=xie), Student(id=2, name=fang)]
那么如何做到让学生 2 优先输出呢?
留言